途中家舍

標題: 镰仓佛寺轻旅行 [打印本頁]

作者: 梦旅人    時間: 2014-7-25 14:12
標題: 镰仓佛寺轻旅行
本帖最後由 梦旅人 於 2014-7-25 14:41 編輯

从东京出发,坐一个小时的快速列车(JR路横须贺线)就能抵达镰仓。从“北镰仓站”下车,铁道线两旁屋舍俨然、庭花扶摇,时间都慢了下来。从这里步行去往镰仓,沿途青葱山坡上遍布寺院(多建于幕府统治的镰仓时代,对应中国的宋元时期),都是景致各异、值得探访的朝圣之地。相比时髦、现代与便利的东京,镰仓像是一个从宋朝留存至今的标本,并且如此活生生,有着可亲可近的宜人尺度。
在镰仓,高德院的露天镰仓大佛是远近闻名。然而比起这个游人如织的景点,北镰仓一带的山中佛寺,则是更适合漫步缓行、从容体会古都风致的理想之地。
(从北镰仓火车站下车,就仿佛得到了某种告别城市的信号,步调不由得放慢了起来。)

(一)圆觉寺宋风
从北镰仓站下车,步行约50米,就是被称为“临济宗大本山”,位列“镰仓五山”第二位的圆觉寺(门票300日元)。建于1282年(宋祥兴四年,日本弘安五年),开山初祖为无学祖元(浙江宁波人)。
无学祖元禅师于1279年跟随日僧荣西、道元从宁波出发,东渡扶桑,住建长寺。此后日本僧堂生活大量移植宋法,江南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在日本开始被效法,临济禅风、径山茶道花道、遂根植于日本,就连径山的制酱工艺、大酱汤、霉豆(纳豆)制作也在日本被广为引用。如今在寺院中漫步,仍能与各种赏花、品茗的空间不期而遇,整个山寺不仅是道场,也是传承着传统文化形式之美的教育空间。

(从北镰仓站步行到圆觉寺的五分钟沿途,可见各种文化活动与小展览的标示海报。)
11月初的镰仓,恰值深秋赏枫季,也正是各大寺院及文化场所举办“镰仓文化祭”的时节,不仅有寺院中的赏枫、茶会、花道展览,在通往各寺院间的小路上还有本地的手作匠人市集,此外也是圆觉寺举办国宝展,以及供奉着佛牙的舍利殿一年一度的开放日(每年的11月3-4日)。因而在许多镰仓旅行攻略中提到只需“一个小时游览时间”的圆觉寺中,竟然逗留了一天之久。事实上这个距离东京不过一小时车程的城市,也是值得为未来的再三前来预留景致的地方。

(镰仓艺术祭时,圆觉寺中的各种展览)

瑞鹿山色
由郁郁葱葱的山道拾阶而上,便是写着“瑞鹿山”的大门。传说在开山国师无学祖元禅师举行佛殿开光庆典时,有一群白鹿为听说法聚集而来,据此奇瑞,山号取名瑞鹿山。


(沿着写有“临济宗大本山”标示的山道而上,便是瑞鹿山圆觉寺)
圆觉寺是于镰仓时代后期,由北条时宗出于弘禅的愿望和为了超度蒙古来袭时双方阵亡者的亡灵,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发愿而建。而在无学祖元禅师为阵亡将士祈祷超度后,忽必烈的蒙古大军先后两次在大海上被暴风雨所阻,化解了日本王国的危机,也使圆觉寺名闻全国。


圆觉伽蓝
圆觉寺是典型的“唐样”(又称“禅宗样”)建筑,渗透着中国南方江浙一代的南宋禅寺建筑风格,据说初建圆觉寺之时,曾遣日本工匠入宋,调查径山(浙江余杭径山寺)诸堂设备,并仿照其规模建立。寂静的佛寺自创建以来传承着七堂伽蓝形式,山门、佛殿、方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其两端,右侧有浴室、东司旧址,左侧有禅堂(选佛场)。

(静谧而具有亲和力的木构建筑,也是人们听闻佛法与休憩的公共空间,左图是寺院中的一处偏殿,有居士在其间与法师对谈。)
与中国的佛寺一样,圆觉寺山门是象征着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所不同的是一层的12根木柱悬地而建,更像是一道具有形式感无门之门,气象庄严。这里也是凡俗弟子抛却妄念、告别娑婆世界,以清净之心展开朝圣旅途的起点。如今的山门是在1785年,开山祖师圆寂500周年之际由大用国师(诚拙周樗)重建而成,这也是圆觉寺在关东大地震中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物。
过山门之后可到供奉圆觉寺本尊佛祖的建筑“大光明宝殿”,原建筑在关东大地震中倒塌后,于昭和39年(1964年)得以重建,现为水泥建筑。殿中佛祖像着冠,因而称作宝冠释迦如来,也称华严毗卢遮那佛。本尊佛祖像于弘安5年(1282年)在佛殿开光之际建立,但在永禄6年(1563年)的大火中烧毁,当时只抢救出了脸部。后于江户时代的宽永2年(1625年)由天甫昌圆重建佛殿时补造了躯体部,并在本尊两侧供奉了梵天、帝释天像。

(大光明宝殿中的华严毗卢遮那佛像,藻井所绘白龙图是由前田青邨画师及其弟子守屋多多志画师所绘。)
作为“国宝”的舍利殿,是圆觉寺的重要建筑。其间供奉的是佛牙舍利,而舍利与殿宇建筑本身则有着一番迁流的波折历程。舍利殿原来是从镰仓的原太平寺(尼姑庵)的佛殿(镰仓时代末期~室町初期重建)迁移而来。关东大地震时曾倒塌,昭和4年(1929年)又复原如初。舍利殿的建筑细节独具特色,细瘦的柱子、优美的翘檐、雄伟的屋脊、门楣上的镶格窗,都是禅宗样式建筑的典范。舍利殿一旁是坐禅道场,其后是一处修行山洞,相传是无学祖元禅师开山之处。
(舍利殿门楣横木上有“弓形镶格窗”或“波壮镶格窗”的透笼板。尽管这些只是装饰,但这些缝隙起到了为房屋提供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有利于对建筑的保护。而“花头窗”的形状简洁朴素,窗子外框的竖线笔直形成镰仓时代后期的特色。在外部的立柱和地基之间建有基石,使立柱根部不受腐蚀。这种建筑方式特别适合湿气大的镰仓地带。)

禅与艺
正当枫叶转红的秋日,圆觉寺中不少殿宇都开放作为文化艺术展览的空间。“选佛场”的禅堂中展示着镰仓本地手工艺人的漆器、木雕等作品;方丈院则作为国宝书画的展览空间;佛日庵中正举办着花道展。此外寺院所在的自然山色与艺术家们创作的庭前草木相应成趣,移步于佛寺的各个空间中,感受自然中物候流转的时序之余,也同样领略到由古至今艺术家们在佛寺院落之间散落至今的微妙之美。

(如家宅般亲切的居士林大门;松岭院入口处收取100日元的花草维护费;松岭院中的花草;寺院山道旁的兰花;佛日庵中正在举办花道展览)
进入正在举办书画展的方长院时,需要脱鞋轻声进入。展览空间布置得颇为有趣,不仅宋代的罗汉像、古老的经书近在咫尺,进行在看展的人群中,还不时会被某个在角落里打坐的出家人惊到。这样的布展意图不知是不是要作为无所不在的禅的警醒,不过偶有路过打着禅就打起瞌睡来的法师倒也平添了几分意外之趣。

(正在举办国宝展的方丈院外不小心路过的猫大人;展览中的经典;方丈殿窗外的园林造景;展览中不时会在角落看到正在翻书或打坐的出家人。)
日本的寺院也多为日本人的纳骨之所,虽然往高处走走就见到墓地在一开始会不太习惯,不过走得多了竟也会对这些地方生出一些预感的判断来,虽然同在一个佛寺中,不过禅的“清寂”与墓地的“死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圆觉寺的深处山坡上有不少日本文化名人的墓所,晚年居住在北镰仓的一代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就是埋骨于此。据说墓碑上只书一个大大的“無”字,回想这位老爷爷所惯用的静默细碎的电影语言,是同样地在平常(生死)中埋藏了触动吧。


(小津的墓,图片来自网络)
圆觉寺也是日本文化名人的秘密花园,夏目漱石、岛崎藤村曾在此参禅;佛日庵则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千鹤》中茶道世家举办茶会的地点;倘若你在佛日庵中流连,还会不期遇见一株鲁迅手植于昭和八年(一九三四)的木莲花;而寺院最高处的黄梅院外则有着一张日本佛教诗人坂村真民的诗歌书法。圆觉寺中,这些对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寺院中诗意空间的构建随处可见,禅寺之美在对历史积淀的保存与营造的苦心设计中得以发展至今,而终成为行走于佛寺间始终能感受到的庄严与细腻的感动。


(竹篱围绕的松岭院,有着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秉持着一贯体贴的日本设计,茅檐之下甚至安放着“吸烟所”的专门座位。)

(如意庵是寺院中的一个喝茶处,墙上悬挂的是小林一茶俳句

(佛日庵中有一株鲁迅手植的木莲)

(黄梅院的院墙,以及院外佛教诗人坂村真民的俳句)

茶空间
每当山花绽放之时,圆觉寺佛日庵都会举办赏花会。此时佛日庵的正殿中举办着花道展(800日元入场),而中庭及后院则是免费开放的茶空间。在川端康成的《千鹤》中,茶道世家所举办的茶会就以此地为舞台,因而来访的游人都免不了在庭院中铺着红色大茶巾的木凳上坐下,点一碗抹茶(500日元),作片刻珍贵的停留。

(佛日庵中庭饮茶处)
沿院中一条小道拾阶几步,便是后院。此地有园艺师创作的青苔铺地,还有一个布置精致的日式茶屋,以及一处小小凉亭。这是第一次见到传说中草庵式茶室,出入茶室的露地以青苔与踏脚石铺就,庭中松竹与茶室相宜。草庵式茶室是原木结构、草葺屋顶、土夯墙、苇编窗,一切保持自然原色。茶室仅有四铺席的面积,室内壁龛有供花与挂画,算是昏暗茶室中的一点亮色。最令人意外的大概是茶室入口,尺寸仅为65cm高,60cm宽的入口是茶道大师千利休发明的,供客人入席之用。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使房间的光线尽量只受窗户的控制,防止客人进出对房间的明暗造成过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让客人以跪姿进入,以示谦卑。

(日本茶室入口及茶室格局平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此番虽未及体验日本茶道,然而追求至朴、“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茶道精神却依旧在茶室建筑中得见一斑。至于川端康成《千鹤》中所描写的茶人烧茶、挑选各种茶具、根据季节更换茶碗,以及从千利休相传至今,端盛着各种故事的茶器;或是日本茶席中禅茶一味的寂灭真相——大抵是需要更深的因缘与修行才能触及的体悟吧。

(佛日庵后院中的草庵式茶室,与庭院绿植融为一体,庭中踏脚石与绿苔铺就白露地)

(茶室内窗以和纸糊就,没有多余装饰一切清简。)


(茶室前的苔庭造景,由日本造园艺术家设计制作;右图为在林中树木呼应下的凉亭上青苔)





歡迎光臨 途中家舍 (http://home-way-hom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