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家舍

標題: 村里有个姑娘,叫阿娇—— [打印本頁]

作者: 佛教精舍    時間: 2016-11-30 15:21
標題: 村里有个姑娘,叫阿娇——
村里有个姑娘,叫阿娇——

阿娇是谁?
下党在哪?



“喂!小林,你怎么还不回来?”电话那头一接通就是阿娇姨急切的关心……

初遇 阿娇

4月,草长莺飞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来到下党,被安排住在农家味道小炒店的楼上——阿娇家里,跟他们一同吃住,这机缘使我们开启了一段家人般的情感。




阿娇一家,每天都会笑着问我们,吃不吃得惯,有没有吃饱?每晚也都会像爸妈一样,等着我们下班一起吃饭。有时加班晚了,他们也会心疼,担心我们睡不好,担心我们瘦了,时常叮嘱我们要多吃点,这温暖让身为他乡游子的我们,感受家的温暖。

为台湾的“女儿”践行

刚刚习惯这乡村的生活,团队的鸿玉却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提前回台湾。

“阿娇”这个称呼是鸿玉起的爱称,每次一喊“阿娇”,阿娇都会大笑着爽快回应,以至于后来我们全都跟着叫她“阿娇”,她也成为我们在这里最爱的阿娇姨。




鸿玉在总说她从阿娇姨身上看到了“妈妈”影子,所以每次打电话,鸿玉也都直接称阿娇姨为妈。


鸿玉要离开的前晚,阿娇做了满满一桌丰盛的晚餐,还特意摆上了啤酒,喊了隔壁桃子她们一家来。原来,阿娇悄悄准备这些,是要给这位台湾的“女儿”践行。碰巧那天停电,我们就着夜色,吃了一顿烛光晚餐。为了增加气氛,阿娇姨的儿子阿涛还弹起了吉他,鸿玉随性伴唱。





就这样,美味的晚餐,温暖的烛光,动听的歌声,还有……阿娇在角落偷偷擦去的眼泪,成为鸿玉在下党的最后一个夜晚,难忘而温暖。

与阿娇的团圆日

“小林哥哥,你快下来,妈妈她们在等你了。”门外传来的是阿娇9岁的女儿钰欣稚嫩的声音。




恰逢中秋节,我们因为工作需要留在下党,阿涛在上海读书也回不来,阿娇一家就张罗着中秋要我们一起吃团圆饭。我们这两个异地人就这样融入了当地,成了这个“家”的成员。

很难得,一向忙碌的阿娇也坐下来跟我们一起吃饭,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瞬间觉得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那种温馨的感觉久久回荡在心头。


美丽家人
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者,我们经常东奔西跑,在各个乡间行走,虽然心中深深挂念家人,可也慢慢发现,我们正在融入更多的“家”里面,下党的家,泰宁李家,建宁的家……每个“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给我们很多爱,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亲人的味道,慢慢的融化着我们异地工作的苦与愁。谢谢你们,我的“家人们”!

下面是为了阿娇而做的广告时间。。。

下党农家味道
来自大自然的农家味道,米是自家生产,使用自然山泉灌溉的农家小米,菜是奶奶小菜园里用自然种植的新鲜绿色蔬菜,就连餐桌上的猪肉,也是当天清晨宰杀的温体猪肉(这就是每天叫醒我的天然闹钟……)。

上桌喝一碗用米汤煮成的野菜汤,美颜养容,吃着猪油炒的小笋,还有各种笋干,香喷喷的味道不禁让我多吃了一碗米饭。

想来尝试下党农家味道,就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 阿娇的家~

下党小分队 途中家舍






歡迎光臨 途中家舍 (http://home-way-hom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