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網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886073492256
查看: 102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萦绕山水间:佛宝古镇

[複製鏈接]

150

主題

0

收聽

5

聽眾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118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6-3 11:32:4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旅途分享
地區: 四川省 » 瀘州市

撰文、摄影:韩松 谭凌飞(@原画册)

  这个场镇现名“福宝”,但我更愿意叫他之前的名字——佛宝,这和此地的历史更迭有一定关系。元末明初,这里便 “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 ”。但由于这里深处四川盆地南缘的大娄山北脉原始森林区,交通不便,当地居民很难谋生,后来修建庙宇以兴人气,得名“佛保场”,后又改名“佛宝”。解放后改名“福宝”“以去除宗教意味。

  这样的历史并算不上什么精彩的故事,但始终渗透着浓浓的朴素的农耕情结。这似乎是一个中国南方农村普通而又真实的生活样本:古镇依山傍水,河流交汇,四周青山叠嶂。人民靠着劳动,过着几乎自己自足的生活;也靠着烧香拜佛,过着敬畏山水神灵的日子,因此我觉得“ 佛宝”这一名字来得更贴切。



  打开中国的公路路网图,即便 ”蜀道难“ 的川渝之地,也早已遍布高速公路网,佛宝却是这网中的一块清静之地。去往佛宝古镇并不难,从成都出发沿成自泸高速公路一路直抵泸州,换道成渝环线高速公路,从榕山出口下高速,沿着川江路,经白鹿镇,翻过几座山丘便可到达。出榕山之后的乡道路况很好,但坡多弯急,这便自然形成了古镇与外界的屏障,保存了古镇最淳朴的风貌。

符号:被岁月冲刷的墙

  汽车行驶入佛宝的时候,还颇有些失望,沿着入镇道路两旁矗立起新建的粗糙小楼,拙劣地带着些“中式”的元素,半土半洋半传统——但这似乎是中国现代乡村的典型的更新模式,人们也乐于搬出摇摇欲坠经常断水断电的老屋。沿着入镇公路,两旁的新建房屋逐渐成为老砖房,歪歪斜斜挂着白底黑字的旧木牌匾,写着 “合江县农村信用社 ”“福宝粮食供销社”,好奇地朝铺中望去,老式木架柜台,玻璃总是斜面的,柜台里面零散放着商品。这一切仿佛让人回到了上世纪 90年代。似乎儿时印象中的 “四川老家 ”就是这样。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宝古镇。在我的想象中,佛宝应该是比 “九十年代 ”更为古老的意象。

  没错,循着道路前行,前面就是比 “九十年代”更加古老的佛宝。镇子建在浦江河畔的小山上,回龙桥成为古镇和新建区域的分界线。始建于 500年前的民居沿着山势拥挤地建在山上,层层叠叠,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城堡,想来其中就奥妙无穷,有着数不清的探索的乐趣。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古镇民居建筑群的山墙了。顺着山势排开的房屋,正好错开了各个高度的山墙,堆叠在一起,有层次,有进深感,令人印象深刻。在学生时代临摹过许多马克笔建筑画,佛宝古镇山墙群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角度,而这些经典的角度也在有意无意中成为心目中属于中国式传统古镇的完美构图。



  明智的选择是,不急着进入佛宝的古街,而是在镇口回龙桥斜对面就拐入小路,沿着有些湿滑的石砌山路而上,来到一处观景平台。这里正是观看佛宝古镇全貌的 “官方角度 ”。这个角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意向就是山墙群,而山墙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色墙壁和穿斗式木构架的经典组合。木构架交错,自然形成方格,简单朴素而富有韵律,成为四川民居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民居的重要符号。



  500多年前,这里开始建镇,这里潮湿的气候和木建筑不耐久的特性决定了此地的房屋必然会不停地更替和修缮,幸运的是,古镇的大体格局和传统的建筑风貌在历年的更新替换中一直得以保存。现今,佛宝古镇被划为文物,微观来说,保护的是编竹夹泥墙和穿斗式木构架所构成的川南民居;宏观来看,保护的则是古镇在山上展开的大地景观;就我们每个人而言,保护的是人们头脑中的中国南方山区古镇的建筑符号。

空间:老街和庭院

  回龙古街保存完整,贯穿着佛宝整个古镇,我想这才是古镇的主心骨。古街完全是由青石板铺就,随着山势和两旁的房屋,街道时而宽时而窄,起起落落,高高低低,蜿蜒前行。步行在其中,时而感受到小尺度的亲切宜人,时而感受到让人意外的豁然开朗。两旁的房屋富有层次地,戏剧性地塑造着古街的空间,让漫步其中的人体会到空间的趣味。



  如今,回龙古街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换石板了,也许脚下踩的已是民国时期或是更早的石板了。历史更迭和人来人往,已经在石板上留下了痕迹。青石板台阶已经变得没有棱角,被人们的鞋底打磨得光滑。我们来到这里的首日,正值微雨天,被雨水浸透的石板反射着两旁的房屋的屋檐。石板的缝隙微微泛着青色,更阴暗的角落索性长着青苔,常年滴着水的地方形成了凹槽,好似房屋和古街的对话。



  古街到中段,突然遇到一处陡坡,阶梯自然顺着山势变陡,街道似乎变得立体了,似乎顺着台阶可以走到空中似的。修建在陡坡上的房屋,显得更加鳞次栉比,层次丰富。灰瓦坡屋顶层叠着,交错着,很是惹人喜爱。如此般山地中的民居意向,更似山城重庆的片断,和川西坝子的古镇比,少了小镇中蔓延的几分闲适,多了老街中秉持的几分山里的韧劲。时不时,撑伞的行人在石梯间走过,朦胧间呈现出一幅幅雨中小镇的诗意画面。



  回龙街已集中了古镇街道空间的精髓,但远不是全部。古街两旁的民居中,还藏着乾坤。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民居一样,庭院成为最富本土情怀的空间。回龙街口的一个三合小院,也就四五米见方,种着一颗古树,保留着古井,还住着一户人家,其余的房屋已经闲置,但被打扫得很干净。小院很静,只是偶尔会有孩童来玩耍,天井中得石板长满青苔。这种小空间,远说不上大户人家的精致,但散发着可以触及的写实的普通川南人家的生活状态。


  更大一些的院子,则书写着更为有趣的空间句法。推开木门,一般会有一两棵树不多不少地出现在其中,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这一方景致。戏台有时就是倒座的门楼,有时候在侧面,几乎每个院子都有,不知在过去,川戏兴盛的程度是不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许多北方的院子严格对称等级明确不同,处于西南山区的佛宝古镇院子更多了几分洒脱自由,顺着地形,保持着基本的中轴,又不拘泥于完全的空间尊卑。院子互相挨着,通过房间走廊连接,朴实带着几分山水情怀。



  在佛宝古镇中漫步,外在的古街和内在的庭院构成了最基本的空间元素。与其说感染我的是老屋、青石板和古老的印记,倒不如说是空间感受。这些尺度并不大的街道、庭院,我完全用双脚丈量。曲折、笔直,跌宕、平缓,单纯、丰富,人们在几百年的建造中为如今到访的我留下了如痴如醉的空间句子。


建筑: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在佛宝古镇旅行漫步,自然少不了这里的古民居,而“三宫八庙”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三宫八庙是清源宫、万寿宫、天后宫,五祖庙、土地庙 、张爷庙、禹王庙、火神庙、灯棚、王爷庙、观音庙,而回龙街占了这些代表性建筑的大部分。如今,这些民居经典大体都保存完整,但已失去光彩照人的风貌,戏楼、厢楼、天井、板壁,框架穿隼,雕梁画栋,木建筑老工艺依旧藏于老旧的屋内。



  川南民居让人印象深刻的自然还有白色的墙壁。如今,这种墙壁已经在雨水冲刷下留着水印,甚至露出泥土,更显得建筑历经沧桑。这种墙壁叫做“编竹夹泥墙”,以树枝、竹片或芒草为骨架,再以黏土和米糠混合的土层覆盖,表面抹泥灰而成。编竹夹泥墙工艺广泛运用在川渝地区的民居建筑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成为四川民居的符号式象征。

  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工艺,让佛宝的老房子充满一种乡土的气味。这是真的可以被嗅到的气味,夹杂着巴蜀乡野的潮湿的风,让我有一种回到儿时“四川老家”的错觉。佛宝古镇与众多商业化古镇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里的民居没有大规模系统地,快速地以现代的建造工艺翻新,而是自明清以来,按需修缮重建,这是古镇最温柔最和适宜的延续方式。



  由于古镇建于山丘之上,也处处可见其因地制宜的巧思。山脊大致是回龙古街的位置,而两则山坡上的房子则顺势而下,建成吊脚楼,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坚固无比,以柔克刚。木结构的建筑,在山坡一侧看起来多了几分高大,民居窗户挤挤攘攘,生活氛围和建筑的结构之美交相辉映。

  正因为这处“川南民居的活化石”在建筑风貌上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四川味道”,许多表现川渝地区旧时生活的影视剧在这里取景。走在佛宝,无论旅店老板,还是饭店小二,总会用四川话不厌其烦地提起“《傻儿司令》就是在我们佛宝拍的哦!”。



山水:在自然的塑形中交融

  佛宝之所以为佛宝,更与其所处的山水环境和自然气候有关。佛宝属中亚热带温湿型气候,雨量充沛。我们到达的时候飘着微雨,始终感到潮气萦绕。这是川南黔北典型的山区气候。

  潮湿的水汽来自这里的河流瀑布。从更大的尺度来说,其所在的“佛宝国家森林公园”  河溪纵横、瀑泉密布、湖库众多、滩潭无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水体景观。



  与其说是先人选择了山水间的一方水土,到不如说在山水格局中,佛宝“生长”了出来。佛宝镇并不大,我们小半天便走了个遍,但民居、房屋群体和山水地势的缠绕关系却让人品味不尽。

  大漕河将佛宝镇新老区分隔开来,滚滚留下直到长江;而一条小河更加蜿蜒曲折,缓缓流过。大小两条河流将佛宝镇建筑群围合成半岛。半岛就是一座小山坡,古镇建在上面,层层叠叠的房屋和河流的优美曲线相辅相成,似一副精心构图的山水画卷。已经说不上在山水萦绕间,是人们刻意选择了这种优美的格局,还是这种优美的格局塑形了古镇。



  小河岸的平坦地方,被开垦作为田地,种着高粱和玉米,也许丰收之后他们便会酿成美酒。我们走下古镇,走进田地中,这是作为自然的山野和人工的古镇的过度,在盛夏时节显出沁人心脾的绿,让我们感觉神清气爽。这种绿色和不远处老屋朴实的白墙、木色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对比。

  无论站在最经典的观景台,还是随性爬上西边的山坡随意找个地儿,观赏江河、山势、田野和古镇房屋的和谐交融,好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好一派炊烟袅袅的景象。我们就在其中品味古镇同山水绝妙交融的独特风格,观赏古镇勾画出天人和谐的至高境界,感怀山水自然和古镇的缠绕的美好景象。



居民:农耕时代的现代印记

  佛宝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邻里关系,这是一种让久居都市的人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人际关系。回龙古街上,川南民居总在街道一侧伸出屋檐,不那么深,但足以遮阳避雨。镇上的居民也乐于在闲暇的时候就在屋檐下坐着,和邻居聊着天,和孩子打趣地开着玩笑,或者就和自己熟悉的环境呆上一天,什么也不做。农耕时代,靠双手劳动,靠宗族关系维系血脉,靠左右邻里扶持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在佛宝的古街上多漫步几次,慢慢地也会受到这里邻里关系的感染。  



  川南民居朝着街道一面,通常是木板拼成的门板。白天,人们卸下门板,外屋就和街道联系在一起,似乎成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窥视的房间。但这不是问题,人们就在屋里屋外,檐下小院干着手工活儿,看着电视,吃着饭,公共和私密似乎没有太明显的界限。也正是这样的氛围,让人们的生活多了几分随意,生活的节奏也出奇地慢,似乎一个小到芝麻的话题可以聊一天。  

  是的,古镇街道就是他们的“起居室 ”,参与家庭起居活动的,便是左右邻里。佛宝感受不到过度规划的旅游开发商业氛围——那是一种顾客和商人的疏离关系,这里保留着的,依然是农耕时代淡淡的乡里亲情和浓厚醇香的邻里关系。



  每到饭点,街道上总会飘着炒菜的香味,四下里炊烟升起。随意走进一家饭馆,总能吃到这样东西——黑豆花。第一次看到黑豆花,不免疑问,没有白豆花那么晶莹单纯,泛着黑色的并不那么惹人喜爱的颜色,真的那么可口吗?黑豆花的味道,果然不那么细腻,但少了豆腥味,多了几分青涩的植物清香。和四川其他地方一样,佛宝几乎是被竹林簇拥着的,美食自然也少不了玉兰片、竹荪、清水竹尖,老街上也时常见古镇居民背着竹篓提着篮子售卖山货。南方汉族人喜爱的豆制品、米制品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本地的变种,酥饼、豆干、糍粑,应有尽有。初夏时节,杨梅熟了,当地人总会热情地推荐梅子刨冰、梅子酒等饮品。能满足舌尖的佛宝,没有过度的品牌包装,甚至丝毫丰盛无关,但这种食物的风格正透着佛宝的气质 ——虽不精致但朴实,源自其深处的山水间,透着浓浓的乡愿,好似农耕时代留下的食物标本。



  作为游人,似乎看到的更多是怡人的邻里关系,产于乡野的原生态土特产。实际上,我们同时也感到,深居山中的佛宝人,始终还是伴随着这个时代带来的纠结。留在镇上的佛宝人,大多还是老人和孩子,少数年轻人似乎百无聊赖地骑着摩托在游荡。或许这里和中国农村大部分地方一样,上进的年轻人总会远离故土,留下故乡承受现代社会的冲击和深山里的贫困和不便。不过我想,旧时代在山中就下这般印记,外人看来美好、淳朴,自己人觉得无奈、困厄,也正是农耕和现代纠缠在这方土地间的必然吧。  



后记

  在佛宝古镇停留了两天两夜,脚步似乎已经遍布各个角落,但仍感没有彻底了解此处。驱车沿路返回,上高速,一个多小时便能到达重庆。从古朴到现代,从慢节奏到快节奏,从农耕印记到高楼大厦,眼前场景切换如此之快,让人难以适应。我想,真正的古镇就藏在不远的地方,很多时候,就在高速公路某个陌生的出口,翻过那座山就到。



国家地理中文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 推薦預訂 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媒體報道| 加入我們| 法律聲明| 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