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00块、建造一个月、还要可以长期使用, 这样的桥,存在吗? 当然,不仅存在, 还让村子有了别样的美, 吸引了更多的人。 余姚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人类文明河姆渡的发源地,中村地处余姚四明山的原始次生林脚下,一条小溪穿流整个村落。
「原舍树蛙部落」就在这里打造了一个由 12 套树屋、18 个树蛙帐篷和户外营地组成的野外营地。 这条穿过中村的小溪,也把树蛙部落的生态树屋和配套的俱乐部分隔,所以它需要尽快落成一座桥,把两岸联结起来。 树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找到了低技术实验室来为其设计这座桥,并提出了造价低于 5 万、工期少于一个月、使用年限大于三年即可的条件。
在这里,竹材资源非常丰富,在为中村设计小桥之初,低技术实验室的成员们想到了因地制宜,打算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建造一座纯竹结构的人行桥。 做乡建的团队通常都非常了解,在乡村,工匠往往是最为核心的角色,他们能够一人承担起设计、建造,甚至报价的整个建设过程。与低技术实验室一样,我们上趣开新团队在福建的各个乡村建设中,也都少不了当地工匠们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我们这种外来的设计师来说,在地村民和匠人对本地文化和资源的了解,以及常年生活工作的经验,都是非常重要和可靠的设计方案元素。 因此,向当地的工匠取经是乡建工作的必要之路,也是前期设计工作的重要步骤。 在中村也曾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竹匠,但现在都已是简单粗暴的加工方式。村中的竹匠也大都外出务工或是上了年纪。因此,在项目建造的前期,团队先是走访调研和设计,通过与村里的老竹匠聊天,了解当地的竹子材料特点和做法,以及工人们的工艺技术,从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
他们还拜访了当地84岁的的竹匠俞国治师傅,并提出了想要造一座竹拱桥的想法,俞师傅用图和模型表达了他的做法,而设计师也将师傅的经验和建议融入了设计稿之中。 低技术实验室希望,这座桥能够取材自然、逻辑简单、功能明确、形态有力。他们最初一共提出了四个设计方案,在与俞国治师傅沟通之后,最终选择了形式感较强、师傅也比较熟悉的拱桥结构。
施工期间一共有 23 天。这段时间里,低技术实验室小组每天都和工匠在一起,从桥的基础到结构、围栏、桥面,控制施工细节。
围护同样采用了竹子,形式上强调结构的拱形,上下对称的形式则是受到当地白云桥和水中倒影的启发。当人们穿过竹桥时,逐渐升高和降低的围护将会将人们的视线导向不同的风景,远山,近水和过桥之后的树屋。
最终,在余姚中村小溪上架起的这座竹桥,仅花了 2.6 万,其中 2.1 万人工费,5000 元材料费。它造价低廉却质朴优美,仅有 1.2 米的桥身刚好是足够一人走、另一个人侧身而过的尺度。
到了晚上,小桥上安装的灯带散发着微光,别具山间乡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