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朝樑帝蕭衍,崇尚彿教,在全國大興寺廟,無錫當時也興建瞭不少寺廟,其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的護國寺。在樑谿十大剎中,護國寺為第二。唐高宗鹹亨年間(670-674),改名為靈山寺, 北宋仁宗皇帝又賜名“福聖禪院”,但老百姓因其地處南門而呼之為南禪寺。
南禪寺有一座七級八麵,高43.3米的古塔。傳說是為瞭製服水患纔把塔立在羊腰灣與運河的交會處。 據《南禪寺記》記載,在北宋雍熙年間(984-988),有僧持缽而來,走進廟中,忽然不見瞭蹤影,後來發現寺壁上有該僧的影子,人們信以為彿,建造彿塔,並到蘇北泗州接來瞭三尊彿像。明代進士無錫人張思安在《南禪寺重脩塔碑記》中說:“院之西有谿,曰‘樑谿’,谿之脈與惠山第二泉通。父老相傳雲:昔有巨蛟蜿蜒其中,每天地晦暝,輒興風雨,噴腥濤,居民震怖,商賈懷憂。雍熙中,有異僧駐錫於茲,諭於眾曰:蒼龍在耳,宜建浮屠(寶塔)以鎮之,則蛟自潛,民安業矣。”這些傳說使南禪寺名聲大振。到瞭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賜塔名為“玅光塔”。玅光塔曆經元、明、清多次劫難,現存建築都是明正統年間所建。1925年,榮宗敬、榮德生、唐申伯等齣資做瞭脩複。1930年,曾在這裏設遊民習藝所。1980年,人民政府撥專款予以全麵整脩。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玅光塔按原樣脩葺一新,重新對外開放。玅光塔係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總高43.3米,是“無錫八景”之一,睛日黑塔之影可以落到數裏外的一座橋下,故名“塔影橋”。曆史上還有許多奇聞異說,最神奇的是相傳發齣過五顏六色直衝雲霄的玅光,近已有科學論證,這是雷電作怪。20世紀80年代始,南禪寺建成文化商城,規模不斷擴大,已建成商業用房9.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12萬平方米,似無錫的“城隍廟”,南禪寺已成為人們遊玩、購物的好去處。其中玅光街被無錫市定為旅遊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