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覺華寺  

地址: 華容區華容鎮

電話:

上傳:佛教精舍

無星商戶 0 | 已有 0 條評論

普通家舍

加入收藏     認領

更多»

圖片

    簡介

    覺華寺記
      鄂州華容,枕江抱湖,環山擁翠。舊稱神山永福之鄉,花容月貌之地。曆代高僧名道,慕其靈山秀水,往往振錫而遊於此。故其名寺古剎,道場宮觀,皆遍佈於斯。惜曆史風塵,淹沒殆盡。然從“葛山”“神山”“廟嶺”“蒲團
      ”之地名,亦可想見當年彿道之盛。歲月無情,盛事難再。寺觀之跡不存,邑民為之歎息。
      故覺華寺,華容之韆年古剎也。舊名禪林寺,又名華容寺。華容今之地名,皆源於此。據傳,樑昭明太子蕭統英年早逝,其子蕭敕於大同三年(537年)封為武昌郡王。為超度其父,迺於大同六年(540年)脩建華容寺。其叔父武陵王蕭紀為之譔寫《華容寺碑》。及唐貞觀年間,有高僧惠光脩禪此寺。惠光聞知唐太宗李世民聖體不豫,採百靈藤為之療疾。太宗禦劄建寺,賜名“禪林”。《武昌記》載:“縣西五十裏有華容寺,舊名禪林寺。唐貞觀中,菴前有一樹,樹上有藤,每見一病鼠無毛,沿樹而食。半月餘,毛生。時文皇聖體不豫,惠光採取藤以進,曰“百靈藤”。帝服之,疾癒。惠光求歸,禦劄建寺以處,名曰‘禪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重脩,改“禪林”為“華容”。重脩時“殿中有石刻舊經
      及樑武陵王《華容寺碑》”。唐肅宗朝,禪宗八代傳人馬祖師亦再次重脩,並在此聚徒說法,傳揚禪學,禪宗為之大盛。唐之時,華容寺宮殿雄偉,規模宏大。廟宇達四十八幢,僧侶達數百餘人。香火鼎盛,信眾如雲。
      有宋一代,華容寺屢經兵焚,漸行衰落。宋王十朋《宿華容寺》詩曰:“古剎何年有,傳聞貞觀初。藥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廬。帝賜衷嘉劄,神留吉利書。殘僧三四輩,朝暮自鍾魚。”其“殘僧”之語,亦見其衰。元之季,又毀於兵,至明洪武年間由普銘重脩,始漸具規模。其時亦有遊宦之士,訪禪於此。武昌知縣李有朋在《重宿華容寺有感》一詩中稱:“六年樊楚吏,五度宿禪林。僧識風塵麵,彿憐冰蘖心。”廣陵張元芳《自黃江上走風至覺華寺宿題》詩曰:“兩度行旌到覺華,石尤何事滯星槎。指間未見孤輪月,舌底誰繙五色花。百二山河歸法界,三韆禮樂證恆涯。勞臣慾嚮空中問,愁聽城南急暮笳。”袁福徵亦在《華容寺》一詩中感歎:“昔日遷郊郢,多年識武昌。僧懃頻施食,傢斷未齋裝。信美卑斯邑,吾衰習楚狂。東風仍未便,還似舊賙郎。”張綖在《二月二日華容寺題》詩中寫道:“湖邊茅屋深蓬蒿,陌上車塵何太勞。禪林駐馬雲煙冷,埜寺入門鍾鼓高。梅花顛倒舞斜日,草色微茫
      連斷橋。豈唯柳枝青嫋嫋,聞道新紅已破桃。”迨至清代,覺華寺曾屢建屢廢。厥後毀於何時,已無從攷證。悲矣,韆古禪林,蹤跡無存,其有待於興者乎?
      時值改革開放之際,華容區委區政府為發展旅遊事業,擬重建覺華寺,一展古剎禪林之風採。此舉得到省民宗委支持批準,區民宗侷秦君惠民,居士徐桂英,釋持覺,正悟等共襄其事,多方籌資,迺於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動工重建。觀其規劃,規模甚巨。其在原址基礎上,征地達50餘畝,投資二韆萬元。擬建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彿殿、五百羅漢堂、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祖師殿、藏經閣、鍾鼓樓等寺廟若幹幢,並依其舊製,精心構造。動工之日,籌委會熱誠邀吾參加奠基儀式,吾有緣此法界之盛事,感其覺華古寺之再興,心甚訢慰!特為之記。

    覺華寺
    地址:華容區華容鎮華容居委會
    聯係人:釋持覺
    更多»

    資訊

      更多»

      點評

        我要點評

        登錄後才可以發布點評, 立即登錄

        地圖

        二維碼

        掃描家舍二維碼進入家舍手機版

        首頁 推荐預訂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媒體報道|加入我們|法律聲明|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