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古林寺  

地址: 龙海市

電話:

上傳:佛教精舍

無星商戶 0 | 已有 0 條評論

普通家舍

加入收藏     認領

更多»

圖片

    簡介

    龙海古林寺
      位于林坑,背山面江,山明水秀,距码邑里许,古为骚人俊客赏花吟诗之游览胜地,今为龙海市紫云公园名景之一。   
      古林寺建于清初,因古木成林而名,祀三宝佛和观音大士。岩上植嘉禾、树美竹、种名花,为丛林之胜。原寺前红梅、腊梅成群,清香袭人乃游览观花佳处,寺之四周古树成荫,百花遍山,岩石之美,泉水之甘,系避暑胜地。上寺途中刻有“古林禅寺”石坊,其时此寺为高僧德尼安身之所,为善男信女集聚之地。但时代变迁,寺之兴废相寻。  
      甲戌仲春之望,阳光明媚,余与陈老上寺游览,从林坑登山,有条长三百余米,宽二米之新修水泥石道,游人拾级上寺,可观赏一丘一壑尤极曲折之趣,山腰有山涧流泉,有清沏古井,为久旱不干,游人多于此取水为乐,旁有成荫之榕,于此石椅谈心,似入仙景。今之古林寺又建一新。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正果正副会长为之题匾。大雄宝殿两侧扩造二殿,东祀地藏王,西祀关武帝,新雕神像翼然。西旁还有新建的亭楼式三斋堂、休息厅、客房,建筑宏伟美观。寺之周围有方形、圆形、长方形之石桌、石椅,供游人憩息。寺后之石桌椅可供百余人乘凉,于此煮茶谈心,有坐者忘暑之趣。从寺旁取道再登高,即到大寨屋顶峰,可观日出奇景,可游览石牛、石鳖群、仙床、大寨、二寨诸古迹。
      古林寺于林坑老协会辛勤之管理,热情为香客游人服务,香烟鼎盛、景色幽美、寺之理事告云:众多慈善者乐于解囊扩建此岩拟于“大悲殿”,之后扩建“大悲殿”在“地藏王殿”东旁再新建亭楼式之“迎客阁”供游人观览。并拟于上岩处建个山门,在岩前建个月眉形大石坝,使古林寺更为庄严雄伟。还备建滴水飞泉、古林石碑、梅领赏花诸新景点。
      古林寺因木成林而名,又称古林岩,祀三宝佛,是一座清净庄严的佛国古寺。寺坐南向北,山明水秀,风光迤俪,古为骚人墨客赏花吟诗之胜地,今为龙海市区紫云公园的名胜景区。1992年10月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0月经市人民政府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古林寺位于石码镇林坑社麟山上,交通方便,汽车可以直达寺前。
      古林寺由近斋僧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70年)。岩上植嘉禾、树美竹,种名花,为一时之胜。原寺前红梅、蜡梅多株,清香袭人,乃游览观花佳处。寺之四周古树成荫,百花遍山,岩石之美,有月镜石、大白石、鹦鹉石等天然美景,泉水之甘,系避暑胜地。上寺途中立有“古林禅寺”石坊,寺为高僧德尼安身之所,也是读书的好去处。清光绪年间有贡生康翔、林重华,禀生洪希墨,监生潘时意,庠生林一枝、林士斐、林士奇、林开勋等在此读书成名。
      古林寺几度毁坏,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三年(1914年)以及1986年进行多次重建。主殿建筑面积173平方米,两侧扩建二殿共132平方米,皆为土木结构古建筑。正中主殿,主祀释迦牟尼佛。两旁祀站立的阿难、迦叶尊者;前侧左右祀伽蓝菩萨、达摩祖师,东殿祀地藏王,附祀道明、闵公法师,西殿祀关羽,附祀关平、周仓。在主殿正后面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皇宫四垂”式仿古建筑--大雄宝殿(建筑面积385平方米),主祀“三宝佛”左右祀文殊、普贤菩萨,两侧祀十八罗汉尊者。在主殿后山上建有一座八卦形木斗拱屋架的古建筑“观音阁”(建筑面积104平方米)祀四面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观音阁”东侧建造一幢79平方米水泥屋面的僧舍兼客房,并配备了公共厕所,“观音阁”西侧建有一座坐西向东的楼阁式仿古建筑--“五观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内设会客厅、僧舍、客房、厨房、餐厅等。现全寺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
      古林寺山景幽美,到处花香鸟语,山腰有山涧流泉,还建造一座六角形“洗心亭”,有“放生池”、“土地神庙”供游人赏景饮泉,还建有取泉水处,每日天未亮或傍晚之际,居民成群结队来此取水。
      古林寺内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正果法师题“大雄宝殿”“古林寺”二匾。
      古林寺位于林坑,背山面江,山明水秀,距码邑里许,古为骚人俊客赏花吟诗之游览胜地,今为龙海市紫云公园名景之一。古林寺建于清初,因古木成林而名,祀三宝佛和观音大士。岩上植嘉禾、树美竹、种名花,为丛林之胜。原寺前红梅、腊梅成群,清香袭人乃游览观花佳处,寺之四周古树成荫,百花遍山,岩石之美,泉水之甘,系避暑胜地。上寺途中刻有“古林禅寺”石坊,其时此寺为高僧德尼安身之所,为善男信女集聚之地。但时代变迁,寺之兴废相寻。
      寺庙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日机轰炸贵阳时,贵阳中学曾迁至该寺办校。当时的民主人士田君亮任校长。“文革”时期,原有古钟、古香炉被砸坏,大部分木雕佛像被毁。寺内无人管理,殿堂倒塌,破烂不堪。1993年春,古林寺得到各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批准对外开放,由贵阳市佛教协会委派弘佛寺道义法师前来该寺任住持。在各方信士资助下,现已维修了大雄宝殿、山门、观音殿、禅房、食堂等,新塑佛像多尊。
      寺庙环境
      古林寺周围环境优美,是贵阳市北郊旅游景区。左有南门河曲绕而过,河水清亮洁净,上游有情人谷,沿河两岸有和尚洞、通天洞、仙人撒纲、贵人披袍、金蝉拜佛、一部经书等景点,天然奇趣,美不胜收。下游有鱼洞峡、来仙阁等名胜。右有马崇岭长达四十多公里、山上有青松翠柏油,蓊郁清凉;后有营盘坡,山顶上有残缺古石墙数百米。寺前有万余亩粮田。
      寺庙旅游
      从林坑登山,有条长三百余米,宽二米之新修水泥石道,游人拾级上寺,可观赏一丘一壑尤极曲折之趣,山腰有山涧流泉,有清沏古井,为久旱不干,游人多于此取水为乐,旁有成荫之榕,于此石椅谈心,似入仙景。今之古林寺又建一新。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正果正副会长为之题匾。大雄宝殿两侧扩造二殿,东祀地藏王,西祀关武帝,新雕神像翼然。西旁还有新建的亭楼式三斋堂、休息厅、客房,建筑宏伟美观。寺之周围有方形、圆形、长方形之石桌、石椅,供游人憩息。寺后之石桌椅可供百余人乘凉,于此煮茶谈心,有坐者忘暑之趣。从寺旁取道再登高,即到大寨屋顶峰,可观日出奇景,可游览石牛、石鳖群、仙床、大寨、二寨诸古 迹。古林寺于林坑老协会辛勤之管理,不分昼夜热情为香客游人服务,香烟鼎盛、景色幽美、寺之理事告云:众多慈善者乐于解囊扩建此岩拟于“大悲殿”,之后扩建“大悲殿”在“地藏王殿”东旁再新建亭楼式之“迎客阁”供游人观览。并拟于上岩处建个山门,在岩前建个月眉形大石坝,使古林寺更为庄严雄伟。还备建滴水飞泉、古林石碑、梅领赏花诸新景点,并告:为迎游客,林坑村又投巨资新架大桥,新辟一条长五百米,宽十米的大道,可使旅游车直达古林岩山脚。”古林岩胜景迷人,游客云集,天未明游人成队,日西坠,游者忘归。古林寺传法系统为曹洞正宗。一代是远祖;二代是联佩;三代是方祖、四代是悟其、悟玄;五代是本宽、本厚;六代是心益、心伦;七代是敬波;八代是道义。
      寺庙现状
      如今古林寺已经焕然一新。全寺殿宇依山而建,雄伟壮观。伫立右侧山峰上,鳞次栉比的建筑,错落有序。碧波荡漾的西流水,万担粮田的葫芦坝,尽收眼底。当夜幕降临时,万家灯火如明星闪烁,游人到此,仿佛遨游于太空之国;往东凝睇,小西湖成了一道弯月亮,上下天门洞,在脚底下晃动。降龙寺不仅是佛门弟子修身养性、劝善止恶、经布道的场所,也是旅客游览胜地。平日敬香礼佛者络绎不绝。每到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香客游人更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每天不下万人。
      寺院建筑
      古林寺的佛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降龙寺是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寺庙布局
      古林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古林寺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古林寺--中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更多»

    資訊

      更多»

      點評

        我要點評

        登錄後才可以發布點評, 立即登錄

        地圖

        二維碼

        掃描家舍二維碼進入家舍手機版

        首頁 推荐預訂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媒體報道|加入我們|法律聲明|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