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15公里,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保国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寺外28公顷自然山林。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殿面阔3间,长11.91米,进深3间,宽13.35米,单檐歇山屋顶。清代在四周加一圈下檐,形成重檐。其内柱高于檐柱,前后檐柱上的梁后尾插入内柱柱身,近于宋式厅堂型构架,但柱上重叠多层柱头枋,前部装平藻井,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构架的特点。这是北宋和辽时特有的构架形式。
殿之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单偷心造”,下昂昂身长达两椽跨,抵在内柱华之下,中间承下平,作用如斜梁。前后檐明间及山面南、中两间用两朵补间铺作,余间用一朵,昂身只长一椽跨,托在下平下。殿前檐及山面南侧一间的阑额为月梁形,其余各间用上下两层阑额,中加蜀柱。柱子由四条拼合而成,作八瓣瓜棱状,宋代称为“八觚”或“八混”。柱头栌斗也随柱身做八瓣,补间铺作栌斗为矩形,四角刻入作海棠瓣。这些特点有的与宋《营造法式》所载相一致,有的属唐、五代遗制。前檐阑额下的雀替和殿内的小藻井都是现存最古的木制实物。
本文转载自【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