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家舍 途中家舍 佛寺機構 - 世界佛寺 印度最早的寺院:竹林精舍

印度最早的寺院:竹林精舍  

地址: 印度

電話:

上傳: 雲煙

無星商戶 0 | 已有 0 條評論

普通家舍

加入收藏     認領

更多»

圖片

    簡介



    竹林精舍,梵文 Kalandaka Ve?uvana,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汉语音译“迦兰陀竹园”。

    据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住宿。而竹林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计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是佛祖宣扬佛法的重要场所之一。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有一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布诸外道。见到释迦牟尼佛后,深起信心,乃将外道逐出,在竹园中建立精舍,请佛居住。

    精舍在王舍城北门一里余,用石头砌成,门向东开。佛陀在世时,经常在此居住,并说了数部经典,以导凡拯俗。佛寂灭后,弟子在此塑造了与佛真身一样大小的佛像。精舍东面有佛舍利塔。佛涅槃后,未生怨王分得舍利,持归后式遵崇建,而修供养。阿育王时,为舍利起塔,供养于内。如今,当年佛陀以净身的迦兰陀池塘依旧存在,精舍内竹林仍然生长茂密。

    另据说是当年佛陀带了三迦叶兄弟和徒众千人,到摩竭陀国去,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虔诚皈依,并且在王舍城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来皈依,成为座下高足,追随佛陀弘扬佛法。他们原本都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的弟子,无意间听到五比丘中的阿说示诵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知道有佛陀在世,随即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就带领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来皈依佛陀。这件事不但成为佛陀时代的一桩美谈,更传诵至今。

    除了供养护持佛陀与僧团之外,频婆娑罗王经常到精舍请示佛法。如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中记载,佛陀对国王宣说五蕴虚妄、三界不实,与一切无常的道理;频婆娑罗王当下证得法眼净,欣然请佛传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争相来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此外,如《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佛说转有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持人菩萨经》、《私呵昧经》、《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所说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门,平常多半散居于各处,一到雨季,他们就得各自寻找安居场所;等到雨季过了,大家又回到树林去。当佛陀的教团越来越庞大后,就有必要为上千弟子找个安身办道之处,因此竹林精舍的辟建,实在是佛教僧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盛事


    重走佛陀之路—印度尼泊尔朝圣禅修参访团法师带领朝圣成员放冥想放空,在竹林下慢步经行感悟,体会佛陀伟大的慈悲。

    重走佛陀之路—印度尼泊尔朝圣禅修参访团法师向佛像贴金,表达心中的敬畏。重走佛陀之路—印度尼泊尔朝圣禅修参访团法师向佛陀供花,祈愿正法久住。


    重走佛陀之路—印度尼泊尔朝圣禅修参访团参拜竹林精舍,用心感悟体会佛陀的法音法相。朝圣佛陀圣迹,思慕佛法教化,体悟殊胜加持,是每一位佛教徒毕生的心愿。“朝”者“面”也,朝圣如亲见佛陀,既为朝圣,应心与佛同,体佛之心,悟佛之行。
    腾讯佛学
    (图源:迦佑文化)
    更多»

    資訊

      更多»

      點評

        我要點評

        登錄後才可以發布點評, 立即登錄

        地圖

        二維碼

        掃描家舍二維碼進入家舍手機版

        首頁 推荐預訂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媒體報道|加入我們|法律聲明|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