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德修禅寺”原名“德修堂”,位于竹田乡美仑村。它建立于民国元年,属早期的斋教--[先天派万全堂系],在日据时颇富盛名,是一个在家修行的地方,寺宇供奉观世音菩萨。民国七十四年,堂里住众恭请传孝法师前来住持。法师鉴于寺宇破旧不堪,遂于民国八十三年动土重建。现“德修禅寺”有地下一层图书馆约300坪,地上建筑占地约750坪,有大士殿120坪,以及慈恩佛教学院教室、办公室、会客室、斋堂、医务室等,楼上有学生宿舍、方丈室、电脑室、客房,三楼有禅堂、藏经楼等。
教育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僧才为安定社会的力量。传孝法师秉承师志,为教兴学,使正法能久住世间,广度众生而努力,在“德修禅寺”寺内创办“慈恩佛教学院”,学员来自于亚洲各国,成为佛学研究之要地,也为台湾南部带来了佛学与学佛的修行场所。
其前身为斋教先天派万全堂系之德修堂。大正元(1912)年由陈生古(1863-1922)所开创,为第1任堂主。大正6(1917)年林安喜(1881-1947)任第2任堂主兼管理,全力投入堂宇之整备。同时林安喜亦皈依日本曹洞宗为檀信徒,然到了大正11(1922)年底,林安喜受临济宗派心寺派台湾总监天田策堂任命为该派下「南部第二支部长」,也就是说,在首任堂主陈生古去世的同年,德修堂由曹洞宗转加盟临济宗。
大正12年,日僧东海宜诚任临济宗布教主任,大正13年再任屏东布教所主任,最晚在大正15年出任德修堂住持,但实际负责法务仍是林安喜昭和2(1927)年修整两廊及拜亭,昭和4年改建本殿,昭和6(1931)年9月竣工,内奉观世音菩萨,全堂面积一千五百坪,建筑物有总门、莲花池、金亭、香亭、字亭、本殿、两廊、客室等。昭和6年底,德修堂加入南瀛佛教会为会员;昭和12(1937)年,林安喜被日本临济宗大本山总本部长任命为宗务委员;昭和12年12月,德修堂安奉具有高度皇国佛教象徵的「圣寿尊牌」,这是德修堂与临济宗紧密化的例证。
第3任堂主陈展华(1916-2002),于民国36年接任第3任堂主,然堂产时传纷争,民国60年,以年事渐高,辞去堂主一职。鉴于多年堂务废弛,陈展华遂礼请洪彩英师姑(1922-1986)前来任住持,为第4任堂主,民国68年11月,发起兴建灵光宝塔一座。时传孝法师(1950-2010)卓锡于佳冬慈恩寺,亦请至内埔妙觉寺讲经,彩英师姑常前去听法,往来于佳冬与内埔之间。此时德修堂年久失修,无力整顿,加以彩英师姑年事已高,在多次与管理人陈展华商议后,民国74年7月,决定将德修堂交付传孝法师掌理,同时将德修堂变更为「德修禅寺」。
传孝法师经多年规划,于民国83年3月,动工重建德修禅寺,为地上地下共四层建筑,地下室为图书馆,一楼为大殿、慈恩佛教学院、寺务处等,二楼学生宿舍、方丈室、客房等,三楼为禅堂、藏经楼,至89年6月基本竣工,规模十分宏伟。91年2月,慈恩佛教学院正式成立。
首任堂主陈生古,屏东竹田人氏,同治2(1863)年生,先天派道号为昌荣,大正元年于竹田创德修堂,初奉弥勒佛,同时皈依开量和尚为师,法号心德,大正11年12月卒。
第2任堂主林安喜,屏东万峦人氏,清光绪7(1881)年生明治32(1899)年于凤山明善堂随黄明泰(道号昌泰)学习先天派教法,道号昌性,大正6(1917)年3月任德修堂堂主后,大力整建堂貌,并与临济宗加强联系,为德修堂奠定基础,其任堂主时,有人众十数名,是南台湾有名斋堂。民国36年7月,因病故去。
第3任堂主陈展华,屏东内埔人氏,大正5年生,昭和5(1930)年前后皈依林安喜座下。昭和6年入白河大仙寺佛教讲习会;昭和14(1939)年3月,入台北圆山临济寺「临济宗布教师养成讲习会」,并皈依日僧刚林玄宝,法号玄祥,民国36年林安喜去世后被推为第3任堂主,民国60年辞堂主,91年3月往生。
第4任堂主洪彩英,屏东东港人氏,早年于东港明德堂学先天派教法,道号昌宏,民国68年被聘为德修堂住持,民国74年徵得管理人陈展华及信众首肯,将德修堂交由传孝法师管理,并皈依其座下,法号圆香。民国75年1月往生。
第5任住持传孝法师,屏东内埔人氏,民国39年生,俗姓郑,23岁时礼高雄市宏法寺开证和尚(1925-2001)出家,民国73年任屏东佳冬寺住持,74年任德修禅寺住持,民国90年开证和尚圆寂后接任宏法寺住持,民国100年5月圆寂。
临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