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慎齋堂始於清乾隆19(西元1754)年,由蔡普榮自福建奉經像來台,初居安平港,繼遷東大墩(光緒21年,臺灣割,讓日本改名台中),經商並兼傳教:乾隆19年醵金作堂,安置經像,舉蔡厭為堂主。蔡氏歿後,道光17年張普杰繼任;光緒15年,張普泉、賴善清同繼任:光緒27年張乃榮繼任,寺址由台中街遷王後龍仔曆17餘年竣工,規模益巨集。
民國6年賴善清繼任(後曾至福建湧泉寺受菩薩戒),劉玉(性淨)、曾蕊(普合,同為管理人。15年,性淨接任,至33年退休,由張月珠(後出家,法號德熙)繼任兼管理人,張蕊副之,黃桃為監院:隔年臺灣光復,是時已改為純女眾道場。37年,設女子補習班,歷時6年,畢業逾百人:續設保育人員訓練班,至48年,凡5期。42年,臺灣實行土地改革,寺方歷年所置田產17甲中,徵收11甲。46年,改組為財團法人,推張月珠(德熙法師)為董事長,並連選連任第2、3屆董事長。第4、5屆由林吳帖、張士財分別擔任。57年,德熙法師圓寂後,經董事會推選其弟子普暉法師為第6任董事長兼住持迄今。[寺廟建築]
為應台中實行都市計畫,協議遷至模範街,買地600坪,並荷賴天生居士捐200坪,於40年8月興工,仿照西式建築,逾10年落成。民國75年,又因上地重劃,第4度重建遷移於今址,座落台中市市區,建築格式為綠瓦灰牆仿漢傳中國寺院,大殿主供三寶佛,殿內四周上方環繞仿古石窟之浮雕,兩廊緊接著俊殿,供奉距今已200多年之觀世音菩薩,寺園右側八角亭與左側蓮花池,仿佛渾然天成之筆與墨。
[弘法、文教]
在弘法方面,慎齋堂除帶領信眾共修,並開設佛學班、佛學講座,且不定期禮請法師說法,中國佛教會也於94年在此舉辦“仁王護國法會”,極為隆重與殊勝!社會公益方面,積極參與監獄弘法,提升地方淨化與祥和氣息。教育方面,除自民國37年起即致力的地方教育,更多次與市政府合辦教育相關活動,並舉辦大專青年佛學營、兒童佛學營等等。民國93年,普暉法師秉持慎齋教育理念,創建台中市第1所由佛教所興辦之私立慎齋小學,為教育之百年大計,作育英才。
慎齋堂雖歷經4次遷移,然題名不改,舊跡猶存,殿宇莊嚴,花木扶疏,住眾和合,一派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