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庆宁寺  

地址: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電話:

上傳: 雲煙

無星商戶 0 | 已有 0 條評論

普通家舍

加入收藏     認領

更多»

圖片

簡介

庆宁寺由影壁、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后殿等组成。整座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花木掩映,景色优雅。正殿采用故宫阁楼的建筑样式,分上下两层,飞檐斗拱,殿内矗立着22根大木柱,柱上雕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后殿为楼阁式平顶建筑,为贮存经卷的经库。两侧配殿为小喇嘛学经的教堂。庆宁寺曾是克什克腾旗喇嘛教活动的中心,有喇嘛数百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办庙会时,众僧云集,热闹非常。
名称由来
庆宁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敖包山东麓。经棚镇,蒙古语称“比菇浩特(birgu hota)”,因此本旗蒙古人也称庆宁寺为“比拉古寺”。
庆宁寺名是由清朝宫廷所赐,因而,在文献资料中又用蒙古语译为“巴雅斯胡郎·阿木噶朗苏木(bayasgulang amugulangtu sume)”。
庆宁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克什克腾旗世袭札萨克索诺木之长子玛纳瑚札萨克(1656-1671)执政时,寺为土坯结构的寺院;玛纳瑚札萨克长子阿尤希札萨克(1671-1695),及其孙齐巴克扎布萨克(1695-1771)执政时,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寺院。其后又经过三次修缮。庆宁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草原地区著名的蒙藏佛教丛林。是清朝理藩院在册的大寺院,常住僧众最多时达到100多人。
公元七世纪,佛教分别从印度和汉地大规模传入西藏,到10世纪中叶逐渐形成为藏语系佛教,即藏传佛教。清康熙初,西藏喇嘛来到经棚传播佛法,并搭起了一座简易的房子为诵经的场所,这就是庆宁寺最初的原形。历经300年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如今,庆宁寺作为克什克腾旗唯一一座佛教寺院,早已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和缩影。今天,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同去寻觅它几百年风雨兼程走过的足迹。
庆宁寺背倚敖包山,南邻多伦河,历经300年而不衰。经棚镇蒙古语称“比菇浩特”,因此,当地蒙古人称庆宁寺为“比拉古寺”。庆宁寺建寺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是藏佛教传入克旗后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
建筑艺术
庆宁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草原地区著名的蒙藏佛教丛林。庆宁寺又是清朝理藩院在册的大寺院,常住僧众最多时达到100多人,至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踏进寺院大门,院内香烟缭绕,神秘幽静。这里的砖瓦木石,雕梁画栋,古木虬枝都在诉说着300年以前这座古老建筑的恢宏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庆宁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年,即1664年,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庆宁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整体布局紧凑,疏密得当,寺院随山势高低形成阶梯式院落。庆宁寺的南半部明朗开阔,显得清幽明静;而北半部格局严整紧凑,浑然一体,整个寺院皆为正殿和配殿对称式。殿宇皆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多为硬山七檩小式木结构。正殿、后殿分别为重檐歇山和单檐歇山屋顶。每个殿宇的屋嵴形式各异。额枋和梁枋上下都有绚丽多姿的彩绘,人物、游龙、飞凤、禽鸟、花卉,形态各异,匠心独具。建筑物上的浮雕内容丰富多彩,仙灵鸟、山水花鸟等栩栩如生,雕工精细,形神兼备,别具一格,可谓巧夺天工。
庆宁寺由山门、院墙、影壁、天王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大黑天殿、五大海日罕殿、僧舍构成了庆宁寺四合式建筑格局。天王殿三间,明柱上木刻楹联“金剑银甲无限神威驱妖孽,天王怒目忠心赤胆护玄门”,四大天王神威怒目。走进山门,雄浑壮丽的大雄宝殿赫然眼前,大雄宝殿中央高悬用蒙藏汉满写的“庆宁寺”匾额,匾额字体遒劲,笔走龙蛇。
大雄宝殿是庆宁寺的主体建筑,二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高30余米,面阔七楹、进山七楹,有49根柱,殿内供奉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以及他的两位徒弟根顿朱巴和扎斯杰,也就是达赖和班禅额尔德尼活佛。其他还有千手观音和大白伞盖佛以及五大护法佛像。走过大雄宝殿就是大黑天殿,这里供奉的主体是教主释迦牟尼佛像,近瞻给人以端庄慈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普渡众生之感。
西藏佛教指藏语系佛教,通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在元代中期传入克什克腾地区,当时是萨迦派。而庆宁寺则是克旗建寺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
更多»

資訊

    更多»

    點評

      我要點評

      登錄後才可以發布點評, 立即登錄

      地圖

      二維碼

      掃描家舍二維碼進入家舍手機版

      首頁 推荐預訂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媒體報道|加入我們|法律聲明|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